在此前的比赛中,中国队击败科特迪瓦拿到开门红,不过虽然赢了15分看似很轻松,但比赛的过程却难以让人感到满意,尤其是上半场,29-29平的表现只能用我们和对手菜鸡互啄来形容。
那问题出在哪呢?实际上从全场来看,虽然在防守端也暴露了后场篮板不稳这个可能会让我们在打委内瑞拉的关键战中吃大亏的漏洞,但中国队只让对方得到55分的防守表现还是基本合格甚至堪称优良的。因此很显然,上半场便秘的进攻,才是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的最大问题所在。
那为什么中国队上半场的进攻会打的这么滞涩,那下半场中国队又做了哪些工作来解决合格问题呢?
一:内线依赖症
教科书上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个人意志而改变,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是以十年百年记而且被严重低估的。就拿中国男篮而言,在姚明之前,黄金一代锋卫线上多点开花的创造力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但等姚明(同时也包括王治郅和巴特尔)出现以后,我们就彻底变成了一支依赖明星内线发挥的球队。
当然,这种影响到底是好是坏我们没有办法做出一个绝对正确的定论,但自姚明之后,我们的锋卫球员乃至教练组都患上内线依赖症确是不争的事实……遇事不决找内线,心慌紧张找内线,一切战术围绕内线……从球迷到球员,从少年队到成年队,姚明的成功影响了中国队乃至中国人的篮球审美。在这种审美下,内线的能力决定中国队上下限几乎是中国队过去几年表现的写照。
而这种依赖症,实际上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队近10年来唯一核心易建联的比赛风格。
熟悉阿联的球迷都知道,易建联是一个“刷着黄皮肤的黑人”,运动能力极强,同时兼具中远距离开火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动型内线,从篮球的角度来看,他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后卫来带他飞,而不是自己做攻城锤去砸对方的内线堡垒。
但中国队的后卫们,却总是容易把易建联的强攻当做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比如下面这个球。
当易建联作为外围掩护墙使用之后,实际上并不应该再作为第二轮中转再来接球处理,然而此时等球的队友们此时并无支援之意,只能等待阿联从罚球线开始挂着对方的对抗往里要位,然后在陷入几乎四人包夹时再拿球进入进攻状态。
这么打怎么可能高效?中国队的进攻又怎么可能顺畅?
挡拆之后王哲林顺下,易建联直接挤到低位要球,他和王哲林两个人相互影响遮蔽,郭艾伦第一因为对方大延误而无法突破,第二没有办法找到出球角度只能把球传给外围的方硕来处理。而方硕无奈之下只能强行三分出手,打铁。
下面这两个球更能说明问题:
“对方大延误你们要早出球!另外你们要看着内线,球在外线,他防的比较凶,你们又不突破,老是往外退!内线出机会你们要给!好吧!进攻要凶一点!……你要向里突!突完要内传内,你不要光往外甩,你们没有人突破!”
这是李楠教练在第二节中段中国队落后4分暂停时喊得内容,显然,从李楠的语气来听这个问题他已经不是一次遇到并且提出解决办法了,但打过比赛的朋友都知道球员在场上热血上涌情绪激动时,往往不能做出符合理智的决定。
那中国队能理智吗?显然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