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新闻>正文

筑牢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的文化根基

2025/2/17 11:41:5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城市形象的创新传播,不仅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短视频的兴起为城市形象传播开辟了新赛道,其碎片化、视觉化、强互动、高渗透的特性与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度结合,成为现代城市品牌构建的核心动能。从重庆洪崖洞的魔幻光影到淄博烧烤的人间烟火,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时空穿越到成都“盖碗茶说唱”的文化混搭,短视频正以“文化基因解码者”的身份,重塑城市形象的认知图景。在这场数字化传播革命中,“文化深挖”不再是简单的素材采集,而是需要构建文化符号的阐释体系、时空叙事的建构逻辑和情感共鸣的触发机制,赋能城市形象传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传播生态。

  文化符号的深度解码从元素堆砌到基因重组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城市的独特魅力。然而,在短视频传播中,许多城市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化的符号展示,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这种浅层次的传播方式难以让受众真正理解和认同城市的文化价值,也无法在众多城市形象中脱颖而出。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文旅品牌建构的核心力量。城市文化符号的挖掘需要穿透表象,在历史肌理与当代生活中寻找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基因。西安通过“梦回大唐”系列短视频,将大雁塔的晨钟暮鼓与《长恨歌》的霓裳羽衣交织,让沉睡千年的碑林石刻在光影中复活,形成“一眼千年”的文化震撼。成都将茶馆文化解构重组,通过盖碗茶与说唱艺术的混搭,创造出既传统又潮流的“蓉式生活美学”。这种深度挖掘不仅限于物质遗产,更需关注人文符号的现代演绎,直指文化基因的精神内核。短视频通过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多元素多模态协同,将城市的文化符号系统进行建构和整合,形成城市的特色内涵和独特理念,明确了城市形象定位,使城市形象更具辨识度和文化内涵。

  时空叙事的维度突破从线性记录到记忆编织

  城市文化的时空叙事正在重构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知方式——从单向度的时间流逝感知转向多线程的记忆图谱建构,从物理空间的平面展示转向虚实交融的体验再造。在时间维度上,短视频构建的“历史—当下—未来”叙事闭环,正在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的禁锢。空间叙事的革新则体现在虚实界面的深度融合,重新定义“在场”的内涵。当洛阳应天门遗址的AR复原影像与牡丹花会的现代盛景在短视频中同框辉映,当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建设记忆与无人机编队的数字光影在时空中交会,短视频已不再是简单的时空切片记录者,而是进化成为编织城市记忆网络的数字织机。城市叙事的突破在于激活城市的文化基因链,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时空锚点”。有效的时空锚点既能固守文化本源,又能打开想象维度,在记忆的连续性中孕育创新可能。在济南“二安文化”的传播中,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的诗意被转译为AR寻宝游戏,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则化作灯光秀的视觉奇观,历史文脉由此获得年轻化的表达载体。这不仅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形态,更重塑着城市身份的认知逻辑——在虚实交织的短视频矩阵中,每个市民都成为城市记忆的编织者,每次点赞转发都在为文化基因链注入新的活力。

  叙事修辞的范式转变从宣传话语到情感共振

  当淄博烧烤店主擦拭餐桌的细节被镜头放大为一座城市的温度注脚,当成都茶馆里的“耙耳朵”方言梗演变为地域文化的幽默密码,短视频的叙事革命正在重塑城市形象传播的基因序列,传统的宣传话语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构。这场叙事范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传播权利从机构向个体的让渡,是文化表达从宏大叙事向情感共振的深层跃迁,更是城市形象从标准化模板向个性化基因的进化之旅。城市形象的构建不再依赖于地标建筑的高空航拍或经济数据的罗列堆砌,而是根植于普通人之间的情感连接。短视频镜头捕捉的不仅是烤炉上滋滋作响的肉串,更是店主为游客代管行李的信任托付,也是深夜街头市民自发组建的免费接送车队。这种“小城大爱”的情感逻辑,通过无数个UGC内容的裂变传播,最终汇聚成具有情感吸附力的城市精神场域。这场叙事修辞的范式转变要求创作者具备文化转译能力:将方言土语转化为情感符号,把地域特色解码为共情媒介。修辞手法的创新重构了文化意象的表达视角,催生了“体验即传播”的新模式。短视频用户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换,在虚实交融和互动共鸣中成为城市叙事的共同创作者。那些能够穿透屏幕、直抵人心的文化基因,终将在亿万次点赞与转发中,生长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象征。

  文化深挖的优化路径生态重构与价值共创

  短视频的兴起重构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底层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深挖”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创新转化,也是塑造差异化城市形象、实现文化认同的关键路径。面临深度与流量的平衡难题,在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和现代转译过程中面临多重困境:符号开采的浅表化导致“千城一面”,叙事同质化造成审美疲劳,阐释断裂引发认知偏差。破解之道在于构建“基因识别—创意转化—生态重构”的全链条,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和互动共创城市形象,形成城市形象传播的长效机制。未来需要建立“文化深挖”的标准体系:设立城市文化基因库,利用AI技术进行符号价值评估;构建创作者培育机制,通过“非遗主播训练营”等提升民间创作的文化含金量;搭建虚实融合的传播场景,借助元宇宙技术打造可沉浸体验的文化数字孪生体。通过这些优化路径,短视频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文化传承创新的“数字方舟”。未来的城市形象传播,必将是情感逻辑与技术美学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文化记忆与数字创新交织共生的新物种。有效的文化传播不再是简单的符号搬运,而是需要文化价值的深度传达。唯有筑牢文化根基,才能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生态中实现城市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课题基金:2023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济南城市形象短视频内容生产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NSK23C61〕

原标题:筑牢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的文化根基

值班主任:田艳敏

作者:程雅堃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

  • 男人世界
  • 探索图库
  • 社会图库
  • 网络焦点
  • 大话社区
  • 网络焦点
  • 图片报道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759281825.
COPYRIGHT © 2014-2025 xiaoqiwe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笑奇网粤ICP备17087216号